民革惠州市委员会:
贵委会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把稔平半岛建设成为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提案收悉。
提案分析问题全面,剖析深入,提出的建议措施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我局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把握领会提案内容实质,为以稔平半岛为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现结合惠州发展实际和政策导向,答复如下:
一、以稔平半岛为中心打造大湾区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的现有基础
(一)资源禀赋基础
我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是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环境良好,我市是国家森林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山和海是我市最大的资源和优势,生态环境优良。我市发展空间广阔,土地面积约占整个大湾区的1/5,开发强度不到10%。稔平半岛位于大亚湾与红海湾之间,紧邻深汕特别合作区,是连接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的咽喉地带,也是大湾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稔平半岛陆地面积约742平方公里,有长达218.3公里的海岸线,约占全市海岸线3/4。半岛现有已批已供未建和已批未供土地近20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约140平方公里,且有多处地形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的可连片开发用地,具备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基础。
(二)能源产业发展基础
我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火、水、风、油、气、地热、太阳能等各种能源,是广东主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惠东县现已建成惠东平海电厂、广发风电场、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二期),正在推进中广核惠州港口二期PA/PB海上风电场项目、惠州LNG接收站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工程、惠东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一期工程已获得核准,正在全力推进主体施工。近年来我市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已形成了煤、气、水、风、光、生物质等多元化电力生产体系,优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火电、核电、可再生能源、电网等能源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三)科技创新平台基础
一是创建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我省已于2019年8月批准我市创建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我市已成立了省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研究领域为核能、地热能、氢能和储能、石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海洋能源。其中,核能是基于两大科学装置及中广核,是实验室的核心拳头内容,地热能是因为我市具有较好的基础,石化能源、电池储能是我市支柱产业,有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创新需求;氢能、可再生能源、海洋能源是省里要求我市站在全省高度进行统筹的。二是稳步推进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CiADS)两大科学装置建设。HIAF方面,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HIAF初步设计概算,现已进入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计划于2020年底土建工程开工,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CiADS方面,项目建设方案调整已于202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两装置配套工程方面,装置区土石方工程总体完成约82%,其中挖填土石方约713万立方米(占总挖方量的98%),边坡支护工程完成约47%。装置区进场道路已具备通行条件,总部区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约30%。
二、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一)能源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与国内、省内先进地区比,我市能源基础研究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能源互联网、能源大数据、分布式能源示范和推广应用等能源发展水平不高。
(二)自然资源要素约束日益突出
要素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用地、用海、用能、环境容量指标不充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可利用土地资源短缺,山地地形条件制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空间拓展受限,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还有待优化整合,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延伸的主要瓶颈。
(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较为滞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稔平半岛交通网络体系有待尽一步完善,公路主骨架网络还不够完善。稔平半岛长期受间歇性缺水困扰,半岛供水工程有待加快推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仍有差距。
(四)能源产业创新人才严重匮乏
能源产业创新人才不足,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队伍薄弱,产业化一线的科技人员比重较小,企业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熟悉产业化运作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三、打造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
(一)打造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研发基地
一是加快推进“两大科学装置”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东科近超导技术、惠州科近泰基新技术等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生产设备企业落户建设,确保两大科学装置建设按计划时间节点顺利推进。二是加快推进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惠州市省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借鉴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东莞、深圳等地省实验室的建设经验,统筹推进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在核能、地热能、氢能和储能、石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海洋能源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同时,积极对接高端创新资源,吸纳能源研究方向的高端人才团队和科研院所参与筹建省实验室建设,力争高水平高质量地规划布局省实验室建设,力争进入能源领域国家级实验室预备队,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三是建立能源企业孵化器。凭借稔平半岛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相关政策优惠,积极引进国内外能源类中小企业,通过提供专业化管理与技术服务,聚集海内外一流的科技与产业资源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帮助清洁能源中小企业实现快速驻扎。四是建立能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建立能源企业孵化器,利用区域高新技术优势,打造面向能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实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越的孵化场所、设施环境、管理服务等。加强能源孵化基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资能力,带动稔平半岛科研人才聚集,打造集学、研、商、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能源研发平台。五是培育一批成长型能源创新企业。探索创建国家“能源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创新创业基本载体、配套基础设施、研发中试及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环境,吸引、培育、壮大一批研发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的能源高新技术企业。
(二)高水平编制好《稔平半岛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市发展改革局牵头编制《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目前初稿已完成,正在征求意见中。《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将稔平半岛打造成为能源科技岛、生命健康岛、高端旅游岛和生态宜居岛。《规划》提出打造七个产业发展功能区,形成“一岛绿色、七星伴月”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七个产业发展功能区包括黄埠镇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碧甲港区能源生产及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稔山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等区域,并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壮大能源科技装备制造业等提出思路和举措。
(三)全力推进能源重点项目建设
1.规划建设好惠东离子产业园建设。一是编制好离子产业园发展规划。根据离子产业园规划研究成果,离子产业园紧密围绕两大科学装置和省先进能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综合考虑惠州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规划、大科学装置应用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收益性等方面,规划发展六大产业:医疗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现代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二是全力推进先导项目及早落地。惠东离子产业园现已确定落户2家企业,分别是惠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广东超导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这2家先导落户企业主要开展两大科学装置相关科研设备研制、碳离子治疗系统设备制造和超导技术研发项目。2020年全力推进两家先导项目尽快落地,力争在2020年8月底前开工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招商选资,做大做强产业园。经过前期沟通,目前中广核研究院有意向在离子产业园建设先进能源研究及成果转化项目,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拟在离子产业园建设乏燃料运输容器贮存设施项目。
2.扎实推进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太平岭核电项目位处惠东县黄埠镇滨海区域,一期工程2台120万千瓦机组已于2019年12月26日动工,预计2025年一期2台机组建成。为保障核电项目建设顺利进行,2020年将重点协调跟踪好核电配套道工程建设,加大协调督导力度,推动核电进场公路二期控制性工程望京州大桥和霞坑山隧道无障碍施工,力争2020年7月底前进场公路二期建成通车。此外,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省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的沟通汇报,全力协调争取将太平岭核电项目二期工程列入国家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争取在2021年启动核电项目二期前期工作,2023年开工建设。此外,我局将加强与中广核公司的沟通衔接,以太平岭核电西侧施工准备区为依托,规划建设核电生态小镇,发展核电生态旅游、文旅休闲、科普宣传基地。
3.稳步推进惠州LNG接收站项目建设。惠州LNG接收站项目选址惠东县平海镇碧甲村,拟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约68亿元,建设1座LNG专用接卸码头和3座20万立方米LNG储罐,年接收能力400万吨LNG。惠州LNG接收站项目已纳入由刘吉市长为指挥长、各相关省厅局领导为副指挥长的惠州重大石化项目指挥部协调范畴。作为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重要配套气源项目,2019年初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核准申请已于2020年4月报至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来,我局将充分利用好既有高层协调机制,全力协调推动项目用海报批、拟用地块招拍挂等工作,确保项目在2020年7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开展试桩动工,2023年一季度建成投产。
4.积极做好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前期工作。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拟选址惠东县高潭镇,规划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估算约62.5亿元。在我局的积极协调下,省能源局已向国家能源局报送关于申请开展广东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调整工作的请示(粤能电力〔2019〕43号),今年我局的重点工作任务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能源局的沟通请示,密切跟进抽水蓄能选点规划调整技术评审进展,争取2020年成功将惠东中洞站址列入国家抽水蓄能现在选点规划,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5.积极推进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惠州港口二期PA、PB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装机容量分别为30万千瓦,拟分别布置55台5.5MW的风电机组,各配套建设1座海上升压站。项目开工前须完成的26项审批手续现已完成7项,其他19项审批手续还在办理中。下来我局将密切配合做好审批手续,督促相关职能单位加快完成陆上集控中心用地报批,推动项目单位完成集控中心设计方案等前期工作,争取在7月底前先行开工建设。加强协调跟进军方出具用海意见,推动用海报批手续办理。
6.进一步夯实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气是使用面较广的一次性清洁能源,长输天然气管道是天然气输送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协调天然气管道建设是我局的一项重点职能。惠州市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5条共计336.7公里,仅剩惠东县尚未通达天然气管道,2020年我局将重点协调推进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建设,其全长约109公里(主线和支线),途径惠东县平海、铁涌、稔山、白花镇和大亚湾霞涌、澳头街道,联通大亚湾石化区和白花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管道建成后将一改惠东县沿海区域天然气不通达的局面,为构建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夯实配套基础设施
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2+1”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支持把稔平半岛打造成为能源科技岛和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市自然资源局正在组织编制《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将稔平半岛作为我市重要战略地区进行重点研究,以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为现状基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空间布局。通过开展存量土地和重点项目用地去求分析调查、产业空间、海陆统筹等系列专题研究,摸清半岛底图底数,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空间,留足未来发展空间,并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下来我市将指导惠东县扎实推进《惠东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采用市县联动的方式,科学做好稔平半岛空间规划工作,支撑稔平半岛建设成为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继续加强稔平半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稔平半岛交通规划管理,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加快推进广惠高速东延线二期(惠州海湾大桥延长线)项目建设,抓紧启动环稔平半岛高速前期研究工作,结合河惠汕高速公路项目优化路线;加快推进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惠州段工程项目、惠东县道X213升级改造等项目,不断完善稔平半岛区域地方路网建设。
(五)着力打造能源科技人才新高地
一是优化创新人才引进策略,加强境外能源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境外能源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并按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给予补贴。探索组织到境外举办“能源创新引智推介会”,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站。做大做强“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人员搭建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对境外人才在惠创办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补贴。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点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引进高水平人才。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创新等方式,引进海外人才短期在惠工作。二是加强境内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县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申请设立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引进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落户惠州;鼓励和引导惠州能源企业拓展引才渠道,组织在惠重点能源企业每年就业季到知名高校宣讲引才,积极参加在深圳、广州举办的人才交流大会,常态化将人才需求发布到各就业网站。三是建立柔性引才机制,针对能源产业、涉核产业、新材料等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研究制订《惠州市柔性引进人才办法》,进一步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盘活人才智力资源,努力营造人才自由流动、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鼓励高层次人才通过柔性流动的方式到惠州参与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知识创新、产业培育和管理咨询等。四是建设更加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出台《惠州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行政办事、医疗服务、子女教育、养老服务等人才配套服务领域的服务水平。进一步落现有的各项人才支持和优惠政策,降低境内高层次人才配偶随迁条件,简化境外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办理程序。五是完善在惠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大能源创新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力度,推动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载体,大力开展能源急需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在职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专此答复。